第(1/3)页 京城的谣言,流传广泛。 有人甚至传到了天涯论坛,然后很快被删帖,发帖人也被封号了。 到了这一步,原本带队传话的赵局也好,他的上司也好。 大概都明白了什么。 原来,他们是顺便为唐文扬了名。 后来一打听,这个案子,有对方出力。 那也就没什么了。 对方打招呼的人级别太高,这种人开口,谁也不能说唐文没有背景。 扬名只是小事。 谢根融的案子,牵连了不少人。 由于证据确凿,证人众多,加上谢根融也没有硬挺着。 很快有了结果。 下一步,就是法院的量刑工作了。 京城有关部门给江南回话。 张秘书长接到电话,听对面提起唐文,心照不宣地笑了笑。 不料对方话锋一转,又聊起唐文创作的: “这位唐文,真是才子,年纪轻轻,居然能写出这种鸿篇巨著来!” 张秘书长心里缓缓冒出一个问号:“倒是我孤陋寡闻,唐文唐总,最近写了什么大作?” “哈哈,张秘书长不知道?”对面没有卖关子,似乎觉得很有意思:“书名叫作《大明王朝1566》,非常值得一看,我愿称之为,新千年来第一奇书!” “啊?” 早已喜怒不形于色的张秘书长,没有压抑住惊讶。 对面大佬心情不错,多说了两句:“据说是央台领导看完,亲自写了序,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,目前已经连载完了,下一步出书,要拜托你给我要几套签名版!” “您说得我心里痒痒的,恨不得现在就出去买上一本,一睹为快。”张大秘书确认对面大佬不是在开玩笑。 心里越发惊讶:唐导到底写了什么? 对面大佬:“天才就是天才,我本以为这种,至少要浸淫官场几十年,才能写得出来。后生可畏啊。” 这话夸得很重,而且似乎带着几分试探调侃的意味。 大佬时间宝贵,没再多说什么,让张秘书长跟领导问好。 挂了电话。 他略作沉吟,吩咐人找来最近几期的人民文学杂志。 等吃过晚饭回到办公室,办事员已把今年的所有人民文学的期刊都送来了。 张秘书长随手翻了翻,发现《大明王朝1566》连载三期,每期足有一二十万字,占据刊物的大半页数。 这无疑是一种破例。 他目露惊色,看来人民文学的主编,很推崇这篇啊。 【序言】 【以史为鉴,可知兴替;翻开唐文小友《大明王朝1566》,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嘉靖年间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局,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。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权力运行逻辑的历史,它超越了寻常的文学叙事,直指古代官僚体系…】 【宣传工作人员,2003年夏,于京城】 这就是那位的序? 评价很高啊。 是写实风格的作品? 带着好奇与几分期待。 张秘书长翻开正文:【已经腊月二十九了,嘉靖三十九年入冬以来京师地面……】 前面的文字,没什么奇峻,只能说是平实无华。 但阅读者能感受到,其背后蕴含的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的气势。 很快。 故事迎来第一个冲突。 【第一章,太监冯宝,越级报祥瑞;其实,只是抢着跟皇上说一声,天上下雪了。对比前面,他一个小动作,就要了钦天监官员的命,这会儿跪在地上自己扇自己耳光……一下把宫廷内部的复杂性,立了起来。】 读到这儿,张秘书长啧了一声,暗道有点意思了。 刷、刷 已经是下班时间,屋内无人打扰,只有偶尔响起翻书的动静。 刷。 最后一页纸翻过。 张秘书长抬起了头,轻轻吸了口冷气。 不知不觉,已看完了三分之一。 看看墙上的挂钟,是夜里十一点了。 他摇摇头,忍不住露出笑容,上一次看书这么入迷,是在学生时代,还是刚上班后不久? 张秘书长有些记不清了,起来换了杯热茶,又拿起了第二本人民文学。 办公室里,有休息间,今晚就不回家了…… 从政之人,不喜欢玩乐的人有许多,不喜欢看书的,几乎一个也没有。 秘书长看完,明白了京城相关部门的领导,在电话中的那句“后生可畏”。 他看完,同样心惊。 唐文如此年轻,从未涉足官场,哪儿来这么通透的见识? 是有人教他? 还是,只是因为他是天才而已? 熬夜看书的后果就是,次日,领导看见他满眼的红血丝,还以为他遇到了什么事儿。 结果张秘书长微微一笑,回办公室拿了三本崭新的人民文学送给领导。 “你是熬夜看书了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