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怡红院戏台前早已挤得水泄不通,青石板路上的灯笼串从巷口绕到戏台两侧。 暖黄的光把“文道之地”的匾额照得温润。 开演前半个时辰,盛京百姓扛着木凳往城西涌。 穿长衫的学子攥着《蓝星诗词集》等候,连顺天府差役都换了便服。 众人都想听听时老板新排的戏,听说这次是凝霜主唱,唱蓝星新曲《光亮》。 戏台后台,凝霜对着铜镜描眉,穿件月白旗袍,领口绣着浅醉连夜绣的墨竹,针脚细得能看清竹叶脉络。 素心抱琵琶站在旁,指尖轻拨试奏新谱调子,京胡高亢混着琵琶清泠,像风雨里破土的芽。 时念递过温热桂花茶,目光落在她鬓边玉簪上。 那是文盛之会时西疆使臣所赠,说她像草原的月光。 “别紧张,歌里的莫听穿林打叶声,不就是你当年听风雨打窗棂的心境吗?” 凝霜接过茶,触到温热瓷面,想起三年前的自己。 那时迷茫得连戏台侧台都不敢抬头,是林老塞给她曲谱,说“你的声音里有故事”。 如今能站在“文道之地”戏台中央,唱关于“风雨与光亮”的歌,像做梦。 “念姐,我懂了。” 她放下茶盏,对着铜镜笑,眼里怯懦已被温润取代。 “不是唱给别人听,是唱给每个在风雨里熬过来的人。” 戏台前锣鼓声响起,三击梆子后幕布拉开。 没有华丽布景,只两侧挂水墨长卷。 左侧“穿林打叶”风雨图,墨色浓淡交织似有寒意; 右侧“云销雨霁”光亮景,淡金笔触漫过天际,与风雨形成鲜明对照。 凝霜走到戏台中央,乐师同时起调。 京胡先声夺人如骤雨打竹林,琵琶紧随弹出细碎节奏似风雨摇草叶,停顿后只剩清泠古筝声,凝霜的声音顺着这清泠落在戏台上:。 “海上一阵风吹起,白云涌向陆地, 季风带走沙粒,四季冷暖的交替, 多鲜活的生命,又枯萎的痕迹, 是奔跑中突然袭来的风雨,是黑暗中一束火光燃烧的光明……” 第一句落,戏台前瞬间静了。 卖糖画的老汉正吃芝麻饼,闻声猛地顿住,饼渣掉衣襟也不顾。 他想起去年盛京暴雨,糖画摊被淋烂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