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9 应对(下)-《三国志之刘备有子刘封》
第(2/3)页
“文和先生,备与袁公路已然划破了脸皮,袁本初那边,怕也是将备视为死敌了,依先生之见,袁本初会如何与刘备使绊子?请先生不吝教我!”
一轮酒饮过后,贾诩委婉的提醒刘备,袁绍可能对并州有所图谋。刘备也是警醒的人,忙卑辞请教,田丰亦是脸色微变,蹙眉深思。
“明公垂询,诩敢不尽言!”贾诩收敛心神,与刘备回施一礼道,“袁绍虽有英雄之名,其实却是性狭不能容人之辈,然其颇有识人之明,所信用之沮授、许攸诸辈,并有高智,胸腹韬略不可胜数。明公取洛阳,虽是与董公大战连连,所过克捷,为袁氏报仇指日可望,然以袁绍之为人,必不能领情,反忌明公威名,阴相图谋!”
“董公虽是袁氏之仇,然董公锐气已堕,再不复当年雄心壮志,又远在长安,与袁绍互不相害,惟明公雄据并州收聚天下英雄,与袁绍为邻,公孙伯珪据有幽州,与袁绍为敌,此二者,皆袁绍所不能容,令彼寢食难安。今明公亲率大军南下,与董公相持于司隶,所谓逼虎入穷巷,暴起以噬人。遂有吕布奔袭朔方,虽则吕布事败,溃逃而返,却也因此伤了朱虚侯。今日并州空虚,无人主事,则为袁绍千载难逢之良机,一日暴起发难,则明公进退两难,纵能取胜,也必会就此元气大伤!”
贾诩终究是凉州人,还曾在董卓手下任事,虽则天下人人骂董卓为“董贼”,当座之人也无一例外的视董卓为仇敌,他在言辞上却还依然不掩对董卓的敬重,倒是对袁绍无视得很。
刘备微一沉吟,听罢贾诩的话,心中亦有一种不祥的预感,道:“先生所言,当日备南下时元皓也曾提及,不过备在并州留有重兵,又有我弟云长主事,钟元常为辅,当不致有差。”
刘封受伤后,虽然明知道瞒不过几个人,刘封却还有意的压制消息,至少瞒着他在晋阳的几个夫人,就是对父亲刘备,也没有明言。至于伤有多重,刘备也仅仅是知道“不能理事”,隐隐的明白当无性命之忧,具体情况却不是很清楚。但听贾诩这一番话,显然对刘封受伤的情况了如指掌,对贾诩的身份不由的多了几分疑惑来。
贾诩也不解释,微笑着看了荀攸一眼。荀攸与刘备轻施一礼,道:“并州铜墙铁壁,看似固若金汤,无懈可击,想必并州上下,大略也俱存了这般的心思罢。然袁绍与明公本为同盟,却无容人之量,早视明公为生平劲敌,一旦骤然发难,收买并州不轨之辈为前驱,关将军虽勇,钟元常有智,恐也难抵这肘腋之变!”
刘备默然点了点头,只是对于“收买并州不轨之徒辈为前驱”却有些不认同,雁门温愈是绝对信得过了,高览自中山开始追随自己已经有五年了,也无背叛自己的理由。自雁门以下,太原郡是钟繇主事,二弟关羽主军,自然无懈可击,上党郡在张燕掌控中,张燕是个信义之人,又久为黑山军大首领,有大将之才,也无失地之虞,河内徐晃虽然名声不显,却也是个勇武忠义之士,论将略在并州诸将中仅在二弟三弟之下,牧守一方更是绰绰有余了。
肘腋之变?
从何而来!
但是贾诩荀攸两人无疑都是智略高绝之士,虽则只是短短的几句交谈,却绝对配得上儿子刘封对他们的评价,刘备心中更是不自然了起来,微微皱着眉看了田丰一眼。
田丰却对主公刘备探询的目光恍若未觉,沉吟少许,双目灼灼逼视着贾诩,缓缓的道:“贾公自长安来,当知长安事,董卓这一次不惜血本连番出击,该是别有隐图罢?”
“呵呵,元皓总是这样的得势不饶人,袁氏与董卓有切齿之仇,纵然袁氏与董卓都对我并州深有忌惮,要他们两家联合在一起,应该不会这般容易的罢?”简雍也看出了贾诩与荀攸都是有大才的人,看着田丰又板起一副冷脸孔,言辞中更是隐隐有刺觉贾诩是董卓说客的意思,生怕他这番话吓退了贾诩而误了刘备的招揽,委婉的规劝了他一声,也便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,虽然明知道这个问题说出来可能会有些丢人的,倒也不在乎了。
众人都是心思灵巧的,自然明白简雍的意思,贾诩荀攸两人这才明白,为何简雍名声不显,才具一般,却还能一直受到刘备重用,参预机要。
贾诩不是小器之人,对田丰的脾性也是深有耳闻,对田丰生硬的话并不在意,微微一笑,道:“简公所虑极是,不过却不能高估了袁绍对袁氏一门血仇的记性。呵呵,若是袁绍真还记得袁氏之仇,当日就不会弃洛阳而回走冀州了,直到今日仍不思为报,还要扯并州后腿了。况且,并州得志,就是扫了袁绍的面子,以袁绍之狭急,又如何能坐视并州独建匡扶社稷之奇功的?想那寻常乡野匹妇,为一点小怨气争宠夺爱就可以拆房揭瓦、破壁坏家,更有甚者挟怨毒杀亲夫一拍两散,尽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的,不知凡几,更何况并州与袁绍还不过是貌合而神离,无亲而有隙?”
第(2/3)页